搜书吧 - 都市小说 - 成为敌国郡主后在线阅读 - 成为敌国郡主后 第105节

成为敌国郡主后 第105节

    他虽没有最终开口做出决定, 明湘知道,他是倾向于主动出击的。因此桓悦会派遣刑部侍郎前往朔州查访,他私心里也想要派人去镇远关——但这不意味着他会愿意让明湘去冒这个风险。

    从来没有出过京城,身体又不好的郡主,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最好的人选,这叫桓悦怎么能放心。

    桓悦警惕地注视着明湘,准备迎接来自她的争辩与反驳。然而令他惊奇的是,明湘居然没有坚持,应了一声:“嗯。”

    桓悦:“嗯?”

    他不知道明湘的回应究竟该作何解读,但明湘显然不想就此和他争辩更多,抬手抚了抚桓悦的面颊:“我困了。”

    桓悦已经到了舌尖的疑惑硬生生戛然而止,只得带着满腹疑惑抽身而起。待他去外间喝了半盏莲子羹,洗漱后再回内殿,明湘已经卧在御榻中睡着了。

    她蜷缩在御榻上,裹着一条薄的毛毯,显得格外弱不胜衣。

    桓悦立在榻边看了片刻,神情柔软下来。他轻轻把明湘抱起来,放到床上,为她盖上锦被。然后自己在床外侧躺下,分走了明湘一半被子,不多时昏昏沉沉睡着了。

    .

    第二日本无朝会,桓悦仍然立刻召来内阁阁臣及另几位重臣集会于文德殿中议事,明湘在帘后旁听。

    昨日崔瑛在朝会之上公然出首状告永靖侯,人多口杂根本遏制不住,背后或许有人推波助澜,仅仅一日功夫,京中已经有了相关的流言。只是时日太短不成气候,只有街头巷尾偶尔传上两句。若非京城中亦有许多采风使混迹民间,恐怕根本听不到任何消息。

    到正午时分,桓悦暂停议事,赐膳诸臣。席间不知是谁,突然感叹了一句:“若是武安王尚在,哪会有今日之忧?”

    帘后,明湘突然僵住了。

    今日侍奉在她身侧的只是普通贴身侍女,并非梅酝。一见明湘愣住,以为郡主听见过世父王的名字心下伤感,正要劝慰,明湘已经回过神来,笑言道:“无妨。”

    武安王威名赫赫,是不世出的用兵奇才。先帝和朝野上下都对他寄予厚望,认为太子治国有德,安王用兵如神。兄弟二人齐心,南北统一指日可待。然而随着武安王遇刺身亡,太子病重薨逝,大晋为南北一统所做的准备付诸流水,朝廷上下动荡不安。及至桓悦少年登基,三年不改先帝之道,沿用温和宽厚的治国之策,再加上先帝朝的积淀,才拥有今日能和南朝开战的底气。

    武安王当日遇刺,死于归京途中。遇刺身亡的不止是一个武安王,还有先帝与大晋朝廷上下念兹在兹至死难忘的南北一统。

    大晋上下将南伐寄托在武安王身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安王早已经不止是武安王,还是他们无比期盼的、南北一统的梦。

    时至今日,整整过了十八年,朝臣依然对武安王之死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如果我真的是湘平郡主该多好。”明湘想,“哪怕不是湘平郡主,即使只是大晋七州中一个普通的民女也好,至少我能问心无愧,堂堂正正站在大晋的土地上,不会在听到武安王的名号时无颜相对。”

    殿角香炉中焚着清心的香料,袅袅白烟升腾而起,清平淡雅的香气飘散开来,终于让明湘翻腾复杂的心绪平静下来。

    她的目光越过面前雪白垂帘上精致的花纹,遥遥看向御座上宽袍广袖身姿秀颀的桓悦。

    隔着繁复的垂帘,桓悦似是察觉到了明湘的目光。他微微侧首朝垂帘望来,唇角一弯。

    明湘抬袖,按住心口。

    沉郁的、钝重的、隐隐堆积在心头的不祥预感,仿佛都随着桓悦这个不明所以的、安抚的笑意平缓了下来。

    “无论如何,我必须要亲身去一趟镇远关。”明湘想。

    .

    北司

    “崔御史。”

    房门被推开了,一名胥吏推门而入,放下一只食盒:“这是餐食。”

    食盒放下,胥吏却没立刻走,而是从怀里摸出个本子,另一手拿出一小盒印泥:“有劳。”

    崔瑛面无表情地伸手蘸了蘸印泥,在自己的名字上按了个红指印。胥吏收起印泥和本子,退了出去。

    门又关上了。

    崔瑛没急着去拿食盒,而是转身在房中一只盛水的木盆中洗了洗手,擦掉手上的红印,才慢慢打开食盒。

    一小碗米饭,两荤两素。当然比不得家中厨子做的精致,但用以果腹已经足够,并不难吃。

    崔瑛拿起筷子。

    他眼下住的这间房不大,也不算很小。桌椅床榻一应俱全,案上还放着个平平无奇的白瓷花瓶。茶壶茶杯、水盆巾帕都有,材质很一般,但很干净。

    这不是囚犯的待遇。

    这当然不是囚犯的待遇。鸾仪卫再怎么家大业大作风豪奢,也不可能给犯人的待遇都如此精细。事实上,崔瑛是被以‘保护’之名,送到北司来协同查案的。

    既然在名义上他不是犯人,而是客人,鸾仪卫就不可能在明面上苛待他,落下话柄。

    但这也不是待客的地方。

    崔瑛猜想,这里或许是鸾仪卫辟出来临时休憩的地方。这处小院里有许多个这样的房间,只是只有他所在的这一间住着人。如果崔瑛愿意,他可以每天换一间屋子睡。

    左右隔壁两个院落中,午间和晚间会传来声响,应该是暂住在北司的鸾仪卫回来休息。

    崔瑛很想看一看外面的景象,但他不能踏出院门,院外有人把守。理由当然也是现成的:北司是机要重地,即使崔御史你是来此的客人也不能乱走——不瞒您说,刑部侍郎之前来这里调案卷,也是除了待客的小厅哪里都不能去的。

    一句话就把崔瑛堵了回来。

    北司上下管理严格,严格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对待崔瑛这个嫌疑深重的御史自然也是如此。且鸾仪卫没少被言官弹劾,因此对崔瑛还多出一份不喜来,虽然上下明白分寸,没人去找他的麻烦,但崔瑛住在人家的地盘上,鸾仪卫想待他苛刻一点也很容易。

    崔瑛用完饭,来到院门口敲了敲门板。不多时胥吏应声而入,收起食盒,又摸出本子,崔瑛印完指印证明自己和胥吏交接了食盒,才肯拎起食盒离开。

    用过午饭之后,崔瑛躺下小睡,刚昏昏沉沉睡过去,突然院门敲响,守门的人在外面喊道:“崔御史,指挥使有请!”

    崔瑛甚至都没来得及洗把脸,就被前来‘请’他的两名鸾仪卫拉住,二话不说往他头顶蒙了个黑布袋子,似是怕崔瑛怪罪,鸾仪卫彬彬有礼道歉:“对不住,崔御史,北司中有许多机密,还有些执行秘密任务的人,实在不方便在外人面前露面。”

    他们一边说,一边把崔瑛弄走了。

    等黑布袋子从头顶取下来,再度得见天日的时候,崔瑛听见有人正在对面做自我介绍:“崔御史,本官乃日字卫指挥使,奉命协查你状告永靖侯一案。”

    指挥使脸上带笑坐在崔瑛对面,一双鹰隼般锋利的眼睛紧紧盯着崔瑛。

    “崔御史,我们查到你于五年前有回家丁忧的记录,是说令堂过世了?”

    “是。”崔瑛说。

    “那令尊呢?”

    这次崔瑛顿了一下:“我父亲在我十七岁时已经因病过世。”

    “哦。”指挥使瞟了一眼旁边飞快记录的鸾仪卫,心想崔瑛应该不会在这种能轻易查到的事情上面说谎,只要等云州的记录传过来就知道了,“这样说来,令尊令堂都已经过世,着实令人扼腕。”

    他笑着把手里的一本簿子往桌面上一拍,笑容和煦:“我听翰林院的学士和都察院的御史说,令堂虽然已经过世,好在崔御史在云州老家还有娇妻佳儿,等崔御史将他们接来京中,有娇妻相伴、幼子承欢,也就不算孤单了。”

    指挥使往前倾身,略带不解:“可是我查阅了崔御史的户帖,发现崔御史的户帖上并无婚娶记录——请问崔御史,你那娇妻佳儿,为何没有出现在户帖之上呢?”

    第121章

    这如何能不恨?

    “崔御史, 我劝你最好不要装傻。”

    北司专为官吏所设的讯问厅条件远比寻常犯人要好,不过或许是为了增强压迫感,这间屋子还是比其他地方要暗上许多。

    崔瑛对面, 日字卫指挥使背光坐在那里。

    崔瑛只有七品, 鸾仪卫抓过的显贵不在少数,不是每个有品有级的官员都能让日字卫指挥使亲自来审讯的,哪怕他是言官也没贵重到这个份上。

    之所以指挥使会亲自陪着他在这里白费功夫,是因为流言的发酵。

    即使在意识到外界传言的第一时间, 采风使上报朝廷,而后皇帝迅速下令封口,但已经来不及了。京城天子脚下,尚且可以让百姓噤若寒蝉,但是在京外,流言已经悄悄在民间传开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堵住百姓的嘴在其他事上未必没有用, 但在这个非常敏感且要命的时刻, 继续封口反而像是坐实了这种传言。

    事实上,传言传开的第一时间, 崔瑛身上的疑点就尽数坦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从崔瑛朝会状告永靖侯起,到传言蔓延开来,这一切发生的太快太急, 仿佛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推手。

    白部统领雪醅立刻持采风使搜集到的证据, 上殿质疑崔瑛状告永靖侯一事背后恐有隐情,请求由鸾仪卫提审崔瑛。

    桓悦当即准奏。

    这时即使是热血冲动的年轻言官,与都察院总宪、左都御史邓诲都不再出声为崔瑛辩护了。

    朝中没有傻子, 这个时候出头, 搞不好要被扣上一顶通敌叛国的帽子, 于是一个个息声止言。

    短短三日间形势逆转,崔瑛自己先沦为了阶下囚。他正住在北司的地界上,鸾仪卫连抓捕都不需要,直接把他弄到了讯问厅开始审讯。

    “我什么也不知道。”崔瑛说。

    无论鸾仪卫问什么问题,崔瑛都一概敷衍过去。问他为什么装作有妻有子,他说不愿成婚又不想被人追问;问他状告永靖侯的那封信从哪里来,他说有人放在他家门口;问他从何途径知道永靖侯倒卖粮草杀人灭口的罪行,他说为官者理当忧国忧民,这是他的分内职责……

    “去他的忧国忧民!”前一轮审讯结束后,负责审讯的鸾仪卫忍不住破口大骂。

    指挥使不信邪,要亲自来审。他的问询技巧和气势远胜于其他鸾仪卫,崔瑛对着上一个审讯的鸾仪卫能张口敷衍,到了指挥使面前却被他的气势压住,于是干脆一问三不知,所有问题统统回以‘我不知道’。

    “不知道没关系。”指挥使道。

    一边的亲信发现指挥使眼中闪烁着邪恶的光芒,兴奋地附首过来:“大人,拉去刑房动刑吧!”

    “不行。”指挥使轻飘飘地否决了亲信的提议,“崔御史是言官出身,众所周知,言官都是一心为国为民,大都刚正不阿、死不折腰,区区刑罚,也想撬开崔御史的嘴?”

    他一挥手:“崔御史是文雅人,咱们也用文雅的法子伺候——送去静室,那里安静,想来崔御史必然能想明白。”

    一旁的鸾仪卫鼓起掌来:“大人英明!”

    指挥使瞪了他们一眼,鸾仪卫们忙不迭地跑了。

    .

    而在皇宫里,桓悦则面临着另一个难题。

    崔瑛背后究竟是不是南齐,能从他的身后牵连出多少线索。这个问题对鸾仪卫、对都察院和云州学派、对朝臣都很重要,唯独对桓悦来说不重要。

    崔瑛有问题,这是百分百板上钉钉了的,这一点朝臣们都心里有数。但是只朝臣们明白这个道理还不够,还需要百姓士子都明白这个道理。

    民间已经有流言开始传播,永靖侯倒卖粮草杀人灭口、定国公包庇妻弟的谣言从一个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滋生再蔓延。而三人成虎,等这个谣言再传上两天,恐怕就是定国公与永靖侯叛国通敌了。

    雪醅奏请提审崔瑛的第一时间,明湘就示意雪醅将崔瑛勾结敌国的消息尽快散播出去。只要在百姓心中崔瑛是个通敌叛国的奸邪小人,那么他对永靖侯的指控自然也是别有用心。

    桓悦一边拿崔瑛通敌叛国稳定人心,一边亲手写了道圣旨,八百里加急送往镇远关。字字感人肺腑,直言定国公乃朝廷柱石定海神针,日前朝中出了御史状告永靖侯一事,纯属南齐探子阴谋作乱,此等小人之言朝中不会信服,要定国公不必担忧。

    他还想为定国公太夫人加封,以彰显对定国公的信任,被明湘拦住。

    “现在民间物议如沸,永靖侯的谣言还没被压下来,尤其是朔州,那里的百姓受乌戎侵扰之苦,民风剽悍,对此事反应最大,你现在大张旗鼓加赏定国公太夫人,朔州那里说不定会生乱。”

    她的十指纤白修长,指间夹着一叠墨迹崭新的采风录。

    各地采风使按月递交采风录回京,这份采风录明显不是上月的存货,应该是朔州采风使四百里加急连夜送回来的。

    桓悦按住眉心。

    明湘看着他,淡淡道:“现在朔州三司长官都是我们的人,对朔州的掌控理应极强,但朔州的消息却传的这么快,还激起了民间义愤,你怎么看?”

    桓悦放下手,寒声道:“问题出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