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吧 - 历史小说 - 问鼎十国在线阅读 - 第742章

第742章

    这一迈入大殿,立刻便见面前伏着一大坨。

    皇甫秀双手伏地,头抵着自己的手掌,以奇怪的姿势跪伏着。

    她穿着是很宽大的长裙,将自己的半截身子都藏在裙摆里:“见过陛下。”

    罗幼度摇头笑道:“起来吧,这里是中原,不兴此礼。”

    皇甫秀却道:“陛下为国辛劳,妾只能以此表达心意。”

    她说着起身,温顺地为罗幼度除去了外衣,然后端茶送水,将宫女的工作都接管了过来,而且比宫女做得更好更贴心。

    罗幼度看着娇艳的美人儿上上下下的伺候自己,心底也升起一股异样的感觉。

    他记起了后世读史的时候,读过一句话:“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

    其中新罗婢流传甚广,宋朝士大夫以有高丽妾为荣,元朝、明朝的时候高丽更是将自己国中女性当作贡品。

    皇甫秀的容貌虽不及周娥皇、花蕊夫人,却也是万中无一的美人。

    如此佳人还带着高丽公主的身份加持,为自己忙上忙下,洗脚捏肩的,那感觉似乎挺不错的!

    皇甫秀心知自己远比不上周娥皇、花蕊夫人,只能以高丽人最擅长的服从来取悦罗幼度了。

    将他服侍高兴了,再吹吹枕边风,应该能说服他吧。

    皇甫秀越发用心,脸上还带着几许妩媚。

    罗幼度看着楚楚动人,弱质纤纤的皇甫秀,居然透着有一股媚在骨子里的感觉……

    第一百三十九章 白睡了 定难李氏覆灭

    平心而说,若论清秀典雅,皇甫秀不及周娥皇,娇艳妩媚亦比不上花蕊夫人。

    但她那谦卑温顺又弱质纤纤的模样,却能激起男性呵护的欲望。

    男人是分辨不出绿茶吗?

    明显不是,而是高端绿茶时不时透露的柔软温顺,能够给一个正常男人不一样的感觉。

    罗幼度知道皇甫秀的目的,但还是有种食指大动的感觉。

    皇甫秀生硬地使出了十八般手段,见面前这位中原皇帝一副享受的表情,整了整情绪,叫了一声:“陛下!”

    罗幼度手指按在了皇甫秀的小嘴上,笑道:“别说话。”

    皇甫秀先是不解的一怔。

    然后便察觉罗幼度的脸越来越近,最后嘴巴给封堵了住。

    脑袋瞬间一片空白。

    皇甫秀虽有高丽人服侍人的民族天性,但作为进贡给中原天子的政治筹码,自然是清纯无瑕的。

    一个黄花大闺女,哪里是罗幼度孩子都有三个,久经战场的老手对手。

    只是一会儿,皇甫秀就陷入了欲海挣扎,给拦腰抱起。

    皇甫秀也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小脸儿绯红,残存的意志在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待完事之后,再说吧。

    这心理防线一松,随即失去了理智,欲语还休。

    皇甫秀骨子里的顺从基因,不会拒绝罗幼度任何要求。

    罗幼度也尽情施展十八般武艺,将初受承欢的小姑娘杀得丢盔弃甲,最终累得小指头都不愿意动了。

    什么正事都忘记得一干二净,沉沉睡了过去。

    当她睁开眼睛的时候,天已经大亮,身旁早已空无一人。

    皇甫秀骇然起身,慌张的叫道:“陛下?”

    殿外侍女听到动静,入内道:“回禀昭媛,陛下早朝去了。”

    皇甫秀忙道:“什么时候去的?”

    侍女回道:“卯时四刻左右……”也就是清晨六点。

    侍女接着说道:“陛下向来这个时候起床,在宫里跑上一圈。之前还会在后苑做操,现在更多的是跟着大皇子一起晨练,然后才去早朝。”

    皇甫秀想起了正事,忙问道:“那陛下什么时候回来?”

    侍女一边为皇甫秀打水,一边说道:“陛下国务繁重,大多都等到处理完事务之后,方才休息。至于去哪,小婢不敢乱猜。”

    皇甫秀傻傻地看着侍女,脑子里莫名生出一个念头:“这是给白睡了?”

    她想下床起身,脚下一软,跌坐在床上,眉头都拧在了一起。

    侍女忙上前搀扶,还从一旁的架子上取过了一个小瓷瓶,说道:“这是陛下留下的……”

    皇甫秀脸色泛起了两朵红云,抢过小瓷瓶,想着昨夜疯狂,尽有些食髓知味,暗暗期待。

    这日,朝会上窦仪提出了了结定难军的建议。

    “陛下,定难李氏以为我朝拖垮,无力反击,以寇练兵已无效果,与军费支出不成正比。臣提议尽快收复银夏,了却战事,潜心发展,为中国雪耻。”

    窦仪不喜战也不主战,但是他知道与契丹这一战必须打。

    契丹寇入中原称帝,将华夏鼎器掠夺至临潢府,以中原正统自居。

    朝廷的国策便是北伐。

    罗幼度微微颔首道:“窦相说的在理,银夏战事,确实不宜再拖,是时候收网了。”

    对于定难银夏,朝廷这里完全没有出兵的必要。

    罗幼度作为后世人,太了解西夏是怎么崛起的了。

    契丹的强大,赖不得宋朝。

    但西夏的崛起,真真正正就是太宗赵匡义与真宗赵恒的愚蠢。

    罗幼度用拖字诀,将定难李氏在五代十国数十年的累积下来的民心耗得一干二净。

    百姓不再支持定难李氏,定难的豪族也与李氏离心离德,即便是本家拓跋氏,也与定难李氏起了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