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吧 - 历史小说 - 重生于康熙末年在线阅读 - 第690章

第690章

    想到这些,曹颙连先前萌生的那点愧疚之心也烟消云散了。虽说给宕桑旺波寻了安置的地方,但是并没有禁锢他的自由。

    就是阿拉善的阿宝贝勒,对宕桑旺波这个喇嘛也只是崇敬之心。若是他在那里住得腻烦了,带着十二位侍者四处转转,只要他不回西藏,也不会有人干涉。

    庄先生原是有一肚子话要对曹颙说,但是因说来话长,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说清楚的,又听说曹颙明早要去参加小朝会,庄先生便没有多说,闲话了两句,让他先去内院休息。

    待曹颙走后,庄先生在书房坐了半晌,不晓得该不该将这次去江宁所获悉的真相告知于他。现下看来,他还是混沌不知,不晓得上面那位有没有告诉他的意思。

    庄先生这次去江宁,并不是单纯的寻亲访友,而是为了解惑去的。原本只是猜测,但是通过蛛丝马迹这么一路查下来,真相并不难解。如今,使人为难的,是到底要不要告诉曹颙本人。

    庄先生叹了口气,眯着眼睛,心里也有些拿不定主意。看着万岁爷待曹颙,像是真信赖倚重的,就算如此,难道就让曹颙这般一直混沌下去么?

    曹颙不管是肚子,还是其他的,可都是饿坏了。打书房出来,他疾步往梧桐苑去,就是寻思老婆孩子热炕头。

    小别胜新婚,这话说得半分不假。看到初瑜坐在灯下,曹颙对饭桌上摆好的饭菜也有些顾不得,胡乱填吧了两口,便使人撤了桌子。

    这一夜,却是春意无限,良宵苦短。

    因要赶在丑正(凌晨)二点前到西直门,曹颙虽然乏得不行,却是没敢阖眼。小两口两个闹腾够了,便在被窝里说悄悄话。

    听丈夫说在路上收养了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初瑜不由生出怜惜之心。

    曹颙想起这个几乎没有机会降临人世间的孩子,对初瑜道:“因他出生时先露了胳膊,被接生婆说是横生,他的母亲也像是因这个缘故难产而死。虽说命苦,到底是个坚强的孩子,跟着我们折腾了几千里,健健康康的,很是结实。我给他起了个小名叫恒生。恒久的那个‘恒’,希望他能好好的活下去。”

    说到这里,想起小王妃的惨状,曹颙不禁有些后怕,他使劲的搂了搂初瑜,喃喃道:“万幸,咱们天佑没这么折腾你,要不这个儿子我也不稀罕要了!”

    初瑜心中甜甜的,枕着曹颙的胳膊道:“能嫁给额驸,初瑜是有福气的,断不会如此!”

    曹颙犹豫了一下,低声对初瑜道:“现下,有恒生了,要不咱们晚几年再要小的,你好好养两年。咱们也不缺孩子了,我可不想你有什么闪失!”

    初瑜将头依在曹颙胸前,道:“额驸,咱们不强求了,行么?有就要,没有就等着。额驸不必像没有天佑时那般忍着……初瑜心中也不再急了……”

    第0330章 佳人

    畅春园,箭厅。

    虽然是小朝会,但因是康熙塞外回来第一次召见大臣,除了几个在部里主事的王爷外,六部九卿都到了。文武百官中,曹颙年岁最轻,品级最低,因此,他很是老实的站在文官末尾。

    饶是如此,曹颙也显得有些扎眼。他先前只是代理,就算是四月末正式委了太仆寺卿,因五月初就随扈塞外,并没有参加几次朝会。

    康熙圣驾还未到,箭厅上众人神态各异。因起得早,有年岁大的大学士、老尚书什么的,便有些挺不住,微阖着双眼打瞌睡;还有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低语。

    曹颙站在最末,前面是太常寺卿与光禄寺卿。两位老大人同曹颙点头致礼后,便也有一句没一句的说了些衙门差事什么的。

    曹颙因昨晚一夜没睡觉,委实困乏,但是也不好像其他白发苍苍的大人们那样阖眼打瞌睡。他很是肃穆,想起方才在家里看到的镜中影像,心中有些好笑,别的不说,在眉间画个月牙,他还真有些“黑脸包公”的意思。

    好不容易挨到卯正(早上六点),就听响鞭声起,康熙上朝了。

    今早朝议事情不多,康熙先是谕和硕诚亲王胤祉,修辑律吕算法诸书,着于蒙养斋立馆。又提到举人照海等四十五人系学习算法之人,这些人再加考试,其学习优者可令其于修书处行走。

    接下来康熙所问之事,却是使得曹颙支起耳朵,仔细听起来。因为康熙话中提到一人,那就是发迹于康熙末雍正初的年羹尧。

    只听康熙问吏部尚书张鹏翮道:“四川巡抚年羹尧居官如何?”

    张鹏翮出列回奏:“回万岁爷的话,臣闻年羹尧在地方实心理事。”

    康熙点点头,道:“操守如何?”

    张鹏翮俯身回道:“臣于本籍来京之人概不接见,知之不确。”

    因张鹏翮这几年往浙江审理原两江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互讦案,所以康熙又问了江南其他几个省的巡抚居官如何。

    张鹏翮的奏对有些含糊,只说是“尚能留心”。

    显然,康熙对这个对奏未能满意,沉着脸对文武百官道:“尔等俱为大臣,天下督抚之贤否贪廉,俱应平时留心细访,以备顾问,秉公陈奏。虽门生故旧,不少徇庇,庶督抚等皆知畏惧而勉励矣。乃往往朕有所咨询。或谓未经同署办事、或自谓平日不接见人,知之不确,以此推辞,殊为非理!”说到最后,已是带了几分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