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吧 - 历史小说 - 重生于康熙末年在线阅读 - 第1116章

第1116章

    曾以为是曹家亏欠了自己,如今要走了,却发现自己也欠下债了。

    前两个打发人往侍郎府送的信,侍郎府已经打发车来接了,两个跟来的嬷嬷就在兆佳氏这边侯着。

    给兆佳氏行完礼后,如慧没有多待,带着丫鬟婆子去了。静惠带着几个管事媳妇,将如慧送到二门外。

    这边停了两辆马车,前头的华丽些。随行嬷嬷已经取了车里的小凳子,请如慧上车。

    如慧却是转过身来,冲着静惠,也行了蹲礼。

    静惠忙伸手扶住,带着几分感伤道:“这……”

    如慧萌生去意之事,静惠早已察觉,曾犹豫着要不要同丈夫说。

    不过经过月余的相处,看到曹硕同如慧夫妇相对无言,静惠还是决定佯装不知。

    之前的事,如慧固然有错,但是也失去一个孩子。

    她的身子本就不好,这次小产损耗又大,要是不能去了心病,在这边府里郁郁寡欢的,怕就要憔悴下去了。

    思虑再三后,静惠还是决定佯装不知,没有对人提及。

    今天见她拜了婆婆,又拜自己个儿,已经是决绝之态,静惠的心里也有些发酸,眼圈已经红了。

    如慧没有停下,仍是拜了才起来。

    随后,她伸手从头上,将那两只石榴簪摘下,搁在静惠手里,笑着说:“这是我最爱的簪子,现下戴着也应景,表嫂莫要嫌弃。”

    静惠岂是愿夺人所爱之人,刚要谦让,如慧已经抓了她的袖子,低声道:“早先是我不对,这些日子,多谢你照看,这份恩情,我会记得。我不愿因我之故,使得阿玛、额娘同姑姑有嫌隙,那件事还劳烦帮我保密。”说到最后,已经是低不可闻。

    她脸上已经收了笑,只剩下满脸满眼的恳求。

    静惠点了点头,也从头上摘下两只簪来,帮如慧仔细插好。簪子图案是缠丝金蝙蝠抱葫芦,寓意着“福禄”。

    边上的婆子媳妇子们,瞧着这妯娌小别的模样,心里都纳罕。

    不过是归省,早儿去,晚上回来,为何瞅着这般难分难舍的?

    侍郎府来的两个嬷嬷,则是彼此对视一眼,也琢磨着,姑娘看着清减了,不过这精神头却好。看来,太太安排的对了,做曹家的媳妇享福。

    如慧由陶嬷嬷陪着上了前头马车,其他人坐了后边的,刚出府门,就听到有人道:“这就要出发了?”

    却是曹硕的声音,如慧的眼泪已经滚落,到底是她的丈夫,是她的第一个男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隔着帘子,如慧笑着问道:“你不是去学堂了么?”

    曹硕隔着帘子回道:“我叫人同先生请假了,送了你再过去。”

    如慧伸手擦了把脸上的泪,道:“又什么好送的?好好的折腾什么?”

    马车外,曹硕却好一会儿才道:“走吧?”

    如慧咬了咬嘴唇,“嗯”了一声,脸上添了笑模样,看着却是越发使人心酸。

    陶嬷嬷见她如此,心疼的不行,拉着她的手,用帕子给她擦拭眼泪……

    乾清门外,大朝会。

    在乾清门下,康熙坐在御座上,无比威严。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都按照品级列队站了。

    就见有内侍上前扬声道:“万岁爷口谕,内阁学士,六部尚书何在?”

    话音刚落,队列中已出来十多个官员,走到中间甬道上。大学士在前,六部尚书在后,都齐齐的跪了,口称:“臣(奴才)在!”

    那内侍已退到一次,就听康熙开口道:“近日日蚀月蚀,又有山洪警示,凡关系到国计民生,或有应行之处,尔等会同九卿,详议以闻。”

    这长江水患的消息传到京里好几天了,大家都已想到此节。

    康熙最是注重名声,怎么肯为了这个写罪己诏,自然是要将责任推给大臣。

    没有人敢应承,这要是应承下来,就是天下皆知的“祸国殃民”之人,前程就要断送了。

    再说,大家也是留了心眼,这朝廷各项章程,都是皇帝定的。

    就算想要尽臣下之忠,为主君分忧,也没有人敢说这些章程是错的,这不是直接打皇帝的脸么,还想不想活了。

    想到这些,大家自然都是硬着头发,俯首道:“回万岁爷,现在政事,实无可更改之处。”

    康熙闻言,神情稍稍舒缓,也不叫这些人退下,道:“天下承平久矣,自古以来,太平日久必生事端。今内而各部院大臣,外而各省督抚提镇渐耽逸豫……”

    这一开头,康熙便有些滔滔不绝,而且越说越是气愤,越说声音越大,已经从御座上站起:“尔等宜皆体朕慎终如始之意,共勷久安长治之业。至于一切颂扬之文,俱属无益。朕见近来颂圣之语殊多,悉应停止。凡事皆宜务实,何必崇尚虚文……”

    皇帝坐着,大家能躬身站着;皇帝既已起身,王公百官就都矮了下去。

    康熙瞅也不瞅大家一样,声音越发冷冽,从臣子师生书札往来,到今下时兴的注书之事,都劈里啪啦的斥责一番。

    曹颙跪在官员之中,心里却是有几分好笑。

    到底是做了五十多年的地方,这一手转移视线玩得好。先是表明重视“老天示警”,而后借着大学士、尚书的口将自己的嫌疑抹去,最后连续斥责了几种官场风气。

    这颂圣风、过誉风、注书风,都是官场宿疾,岂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