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吧 - 历史小说 - 重生于康熙末年在线阅读 - 第1306章

第1306章

    这样一来,哪里有让曹颙退步的余地?

    况且,使方家弄银子还好说,在商言商,投标失利,想其他法子也说得过去;对韩江氏算计,却是直接打曹颙脸一般。

    或许过去,没有晓得韩江氏家资丰厚,但是京城里面,谁不晓得她是曹家的掌柜?

    在外人眼中,韩江氏就是“曹家人”。

    因此,曹颙听说她打算放贷才会恼怒,郑沃雪才会担心。

    九阿哥却是略过了曹家,直接使人上韩江氏宅子提亲。这也是在给别人看,曹家在他九阿哥眼中,算不得什么。

    要是韩江氏是曹家的户下人,事情还简单些。曹颙身为主子,可以为门下奴才出头,偏生她还不是。

    她是曹家的掌柜,但并不是曹家的下人。

    老话说得好,初嫁由父母,再嫁由自身。

    若是他使门下奴才直接将韩江氏劫走,而后来个韩江氏自愿改嫁,那曹颙还真说不出什么。

    人类同动物一般,为了食物与女人,发生争端。

    曹颙背着手,想到程家与程梦星,不晓得该不该为韩江氏庆幸。

    自己这边,还有初瑜,身为皇孙女,身上有郡主品级,会使得九阿哥有所顾忌。就算他再贪婪,也不敢到侄女身边抢人。

    那样的话,名声要不得不说,康熙也容不得他如此妄为。

    大清礼制,贵女爵位,固伦公主位同亲王,和硕公主位同郡王,和硕格格位同贝勒。

    初瑜就算是九阿哥的晚辈,但是爵位身份在那里放着,九阿哥也必须以礼相待。

    倘若韩江氏在没有同曹家有关系前,就被九阿哥发现,就算是直接劫人入府,程家还能有人出头不成?

    为什么康熙能容忍九阿哥至今?

    是因为在他眼中,庶民百姓如蝼蚁,可以任由皇子做恶?还是他坐的太高,眼睛看不见这些肮脏?

    后宫,还有个当权的宜妃。

    看来,不管心里如何,这面上还不能撕破脸。要不然,要应付的,还有来自宫里的谗言。

    这一家子,曹颙直觉得头疼。

    这个时候,曹颙有些想十六阿哥了。

    十六阿哥今日又返回汤泉了,倘若他在,还能商量商量,拿个主意。

    一天下来,自己却是连个头绪都没有。

    曹颙心里不禁生出挫败感,掏出怀表看了看,将到落衙的时候。

    他站起身来,寻思要不要去淳王府探望妻子,说明缘由,省得她担心。这时,却是见董殿邦慢悠悠的走过来。

    却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提起公事,对于慎刑司那边事儿,曹颙不算外行。

    因关系最大,其中涉及到案中人的生死荣辱,所以曹颙不得不慎重待之。

    到内务府这些日子,除了研究怎么开源,完成康熙交代的任务外,其余时间曹颙就在翻看历年的卷宗。

    慎刑司的具体差事,他鲜少出面过问。但是审案后,到他手中的案宗,他却是都要仔细通读,做到心中有数,才签字用印。

    这般老成持重,倒是也对了董殿邦的眼,使得他对这位新总管也生出几分期许之心。

    又是亲眼目睹了招投标的全过程,董殿邦对曹颙的欣赏又多了一分。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打心眼里不愿曹颙走弯路。

    曹颙叫人上茶,听着董殿邦不紧不慢的说这些个,心里却纳罕得紧。

    这老爷子不是话多的人啊,怎么今儿像话捞似的,没玩没了?

    说完了公事说家常,董殿邦的话越扯越远,已经说到当年曹寅没下江南前的事。

    看着董殿邦的白胡子一晃一晃的,曹颙原本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董殿邦看了看身上的官袍,对曹颙道:“当年一班内务府子弟,风光较你父亲好者不只一二,如今却是人踪难觅。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啊。磕磕绊绊算什么,平平安安到老,才是福气。”说到最后,已经是莫名其妙多了不少感慨。

    曹颙心里一动,望向董殿邦的视线,多了几分不解之意。

    董殿邦已经是阖眼,端起眼前的茶盏,看着里面的茶叶,笑眯眯的说道:“好茶啊,好茶。这好茶的味道是掩不住的,下官今日却是有口福了。”

    “吃亏便是占便宜”么?“过犹不及”么?

    虽不晓得董殿邦是什么立场,但是这出言相劝已是不容易。

    只是“过犹不及”过的底线在哪里?自己不过是行了分内事,莫非也是过了?

    一时间,曹颙有些迷糊起来。

    虽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理想,但是他是个慵懒的人。

    这个“懒”不仅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所以对待每个差事,他都算是尽职尽责,目的才不是什么“忠君爱国”,而是不为了授人以柄,少些口舌是非罢了。

    这样,也是过了?

    疑惑间。董殿邦已经起身告辞,晃晃悠悠的出去。

    “董大人留步……”曹颙不由出口相留,问道:“老大人,莫非老大人看着,小子做得确实多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曹颙的神情甚是诚恳,是真心希望得到一个答案。

    屋子里没有旁人。董殿邦稍作沉吟,低声道:“令尊南下三十年,为何回到京城?以他的才干,登阁拜相也使得,为何却只任礼部闲官?过犹不及,说的不外如是。曹大人是聪颖之人,为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